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校长信箱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7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肥西县小井庄、刘铭传纪念馆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初心使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接受思想洗礼,汲取奋进力量。

触摸改革脉搏:小井庄的“敢为人先”精神

作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第一村”,小井庄的田野里镌刻着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印记。乡村振兴实践团一行首先参观了小井庄改革纪念馆,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陈列和影像资料,深入了解1978年小井庄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探索包产到户、开启农村改革先河的历程。在纪念馆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改革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从分田到户的“红手印”到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小井庄的变迁正是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

在村史馆外的“包产到户”试验田旁,姚德健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现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学生代表张玉婷感慨道:“课本上的‘改革’二字,在这里变成了真实的汗水与智慧。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勇担使命,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地。”

传承爱国情怀:探访刘铭传纪念馆

爱国主义教育路线实践团来到刘铭传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刘铭传作为“台湾近代化之父”,其生平事迹与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同学。在“抗法保台”展区,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复原的基隆海战场景,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刘铭传“守土有责”的担当;在“建设台湾”展区,从铁路、电报、教育等近代化举措的图文资料中,同学们读懂了一位爱国将领对民族复兴的执着追求。

“刘铭传不仅是安徽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储锐引导同学们思考:“从‘保台护疆’到‘振兴中华’,爱国主义的内涵在不同时代如何传承与发展?”学生们分组讨论后,2024级学生刘梦晨分享感悟:“刘铭传用一生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信念。今天的我们,更要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勤学本领、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实践赋能让思政课“活”起来

此次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活动通过“现场参观+情景教学+互动研讨”的模式,将课堂理论与现实场景深度融合。参与实践的学生纷纷表示,此次“行走的思政课”让历史“活”了起来、理论“动”了起来,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在中共肥西县委宣传部、肥西文旅集团、海星纪元的支持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肥西县的人文历史以及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实地研学·沉浸体验”、“专家赋能·理论升华‌”、“互动课堂‌ ·融合传承”‌系列活动,宣传当地历史名人、红色文化;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和思政教育效果,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供稿:姚德健  审稿:张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