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作者: 时间:2020-12-22 点击数:


2011年我国进入“十二五”发展时期。“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未来的五年,更是我院“提升层次、发展内涵、特色定位、借力而行”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为指导,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学院今后五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及主要依据。

一、“十一五”的回顾与分析

“十一五”期间,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省教育厅、省供销社的正确领导下,我院全体教职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皖政〔2006〕118号)、《安徽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8〕1号)等系列文件精神,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学校的发展史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迎评促建工作成绩显著

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为生命”的办学理念,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数千名高素质技能型合格人才,为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增添了后劲。2008年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10年8月被评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立项单位,跻身安徽高等职业教育的第一方阵。

(二)校园二期建设稳步推进,办学基础条件日臻完善

在完善校园建设一期工程项目和整合利用的基础上,2009年11月合并了合肥市商务成人中专;完成了新校园图书信息中心、5号学生公寓和标准运动场等新校园建设二期工程项目;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并完善了电化教学、实训教学、网络教学三个系统;目前已经拥有会计电算化、营销与策划、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和应用电子等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及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40个校内实训中心和163个校外实训基地。学院所有专业都建立了具有真实(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的实训基地。建成了计算机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支撑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拥有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需求的图书资料、校园网络和各类生活设施。

(三)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163人才计划和“双基双挂”工程。学院现有351名专任教师,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22%;7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0%的专业课教师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经历。此外,学院还聘请众多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行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依据“大力引进、积极培养、优化结构、造就名师”的思路,选拔培养了一批省级名师及省级专业带头人。分期分批选派骨干教师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院校担任访问学者。先后选送15名教师分赴新加坡、德国、新西兰、美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及进修。采取优惠政策,引进海归、外教等优秀教师4人。建立省级教学团队1个、院级教学团队4个。通过各种途径加速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有力推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四)强校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教研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学院坚持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遵循“为了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科研工作指导方针,积极组织和参与教育部、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省教育厅、省供销社、合肥市及行业协会、学会等“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类领域课题及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5年来累计发表论文409篇,其中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51篇,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论文13篇,主编、参编教材102部,主持的国家级、省、厅级课题42项,获奖12项。

(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学院专业建设始终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体现“市场导向、校企结合、系统设计、体现特色”原则,逐步推行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就业加培训式”、“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开办设置26个专业,培育了新能源应用技术、茶艺、广告与会展、装饰艺术设计、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专业,形成了新兴行业需求型、新生业态应用型、新兴技术操作型、岗位技能复合型4类专业群。学院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率稳居省内高校前列,连续两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六)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步入规范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制订、修订和完善了各项党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保障、项目管理等规章制度100多项,促进了学院各项管理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轨道。构建“按需设岗、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建立了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师德标兵的选拔和激励机制;设立了专业带头人、博士等专家工作室,努力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落到实处。印制了学院综合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加强执行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促进了师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

学院已形成一届富有远见卓识和敬业奉献精神的专家型、学习型、创新型的和谐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既有战略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又有团结群众、勤政廉洁的良好作风,在群众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亲和力、凝聚力、感召力。“十一五”期间,在党的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取得新进展,培养了学生入党积极分子3714名,发展学生党员1286名。学校安全稳定、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连续5年被评为省直文明单位。全院广大师生员工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形成了“顾全大局、齐心协力、敢为人先、顽强拼搏”的安财贸精神和“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立志成才”的良好校风。

(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的办学定位,坚持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的效用。近五年来,学院举办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店长、基层供销社主任和农产品经纪人等培训班150期,近1万人次受训。学院还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技术服务,派遣教师到企业担任技术指导、到农村挂职扶贫等形式,帮助企业、农村解决技术难题,相继承担了省经济与信息委员会的《新网工程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创业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混业经营”项目和徽商集团农家福农资连锁经营项目等。学院同时还为西部相对落后的广西商贸职业学院提供对口支援,在干部挂职锻炼、选派教师支援、学生联合培养、实训基地和教学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探索进行面向国际视野的开放办学,加强国际间的教育合作,实现办学多元化,开办了1+2、3+2国际项目班。学院广泛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为合肥地区及安徽省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发挥了明显的辐射带动功能。

(九)存在的不足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些影响学院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主要有:一是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意识与核心竞争力与一流高职院校的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二是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协调统一;三是师资队伍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对照办学条件指标,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量及生均面积等尚有一定差距;五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亟需进一步深化;六是学院负债建设与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要高度重视等等,这些问题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面向“十二五”时期,为积极参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发挥好行业教育人才优势,量身定制专业和课程,培养和培训面向新农村的合格人才,以建设特色鲜明,居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职学院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客观分析国情、省情、市情和院情,彰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肥经济圈建设”区位和政策叠加优势,准确把握学院在“十二五”期间的办学目标、定位及战略重点,促进学院办学水平持续提高。

“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继续坚持“传承徽商文化,培养财贸精英”的办学宗旨,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之路,进一步明确“专家治学,名师兴校,科研强校,特色扬校”的办学方针,更进一步坚定“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根本,以特色为生命”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特色专业群和优势专业群,注重培养“能财会贸,财贸双全”的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稳定万人大学的规模,继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本科继续教育和国际项目合作教育,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农民技能培训等短训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供销合作教育事业新局面。

三、“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院将抢抓国家新增100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的契机,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行业的政策支持与投入,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升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水平,切实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争创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我院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将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促进我院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科学发展。力争成为一所办学有特色、国内有影响的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

(一)发展规模

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兼以发展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大力发展多种层次的职业培训,同时,探索并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联合办学,广开门路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各类在校学生稳定保持在10000人左右。

(二)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省供销社行业办学的优势,利用业已成立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和安徽财贸职教集团的资源平台,推进“双基双挂”工程的全面实施,努力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合作企业在经费投入、兼职教师安排、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学生就业吸纳等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的思想,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尽快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采取整体推进、稳步实施的办法,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努力创造出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为教学工作和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环境和优质服务。

(三)专业建设

采取切实措施,努力创新方式,积极开放办学,以改造、整合、完善、创新和合作等手段,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在办好已有的26个高职专业基础上五年内力争再新办10—15个涉农专业和新兴业态型专业,专业总数发展到35-40个左右。同时,致力在专业内涵建设上下功夫,分期分批遴选15个左右的院级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培育5个左右的省级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力争1-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原有12门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拟进一步培育10-15门院级精品课程;争取再建设5-10门省级精品课程,力争2-3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学院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学院拟进一步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实施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加快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争取使学院成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大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综合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时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训与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

坚持就业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依托行业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输送人才。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确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的满意率大于80%,并力争初次就业率每年大于90%,年终平均就业率大于95%。

(五)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提高学历层次,改善职称结构;存量开发为主,适度引进为辅;强化双师素质,校企联合培养”的原则,实现“培养、提高、引进、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专任教师稳定在400人左右,其中,40岁以下的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达90%以上,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力争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建立团队合作机制,通过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将分期分批遴选10个左右的院级教学团队进行重点建设,培育5个左右达到省级标准的教学团队。发挥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争取有5-8名教师成为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坛新秀,1-2名教师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六)基地建设

努力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在现有的40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面向专业及专业群服务的20个左右的校企共建的“校中厂”、“厂中校”。争创3-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有1个实验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着力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创造条件使所有的专业稳定有6个以上的实习、就业基地。

积极创造条件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立10-15个职业技能鉴定工种,面向院内外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强化教学仪器设备建设,确保投入3000万元以上,使全院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6000万元以上。

(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围绕供销行业发展和安徽省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积极发挥我院专业技术优势,为安徽经济建设提供各类社会服务。聚焦“三农”问题,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工进城务工培训、农民创业教育培训,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立足安徽省供销系统行业发展实际,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积极承担面向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社会培训;关注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动态,积极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及合芜蚌创新实验示范区建设提供配套教育培训和技术支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与地市级职业院校之间、城乡供销社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中、高等职业院校培训师资,为各级供销社培养适用人才,促进安徽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八)教学研究与科研能力

坚持“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宗旨,采取科学的机制与激励措施。坚持“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的宗旨,实施“863”年度科研计划:即每年8项厅级科研项目,每年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每年3项省部级科研获奖。每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篇左右(其中:核心期刊10篇以上)。每年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的教材20部左右(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左右、省部级规划教材5部左右)。分期遴选10—15本“土、特、新、缺”的校本教材进行重点建设;分期遴选5—10本符合职业教育理念、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训教材,与合作企业共同建设,争取2—3本自编教材进入国家规划教材行列。

加强产、学、研的紧密协作,不断了解经济、了解企业、深化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师资、开发课程,将科研成果转化成技术服务。

(九)校园基本建设

在完善新校园建设二期工程项目内涵和整合利用的基础上,完成新校园建设的三期工程,再建60000 M2建筑(主要包括东教学楼11000M2、风雨操场9000M2、学生宿舍10000M2、培训及鉴定中心10000M2东校区综合楼10000M2及学生宿舍10000M2使学院建筑面积达到19万M2左右;且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符合生态、绿化的标准要求;使整个校园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环境优雅,总体美观,内涵丰富,适宜教学。

初步完成“共享型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并完善有自身特色的电化教学、实训教学、网络教学三个系统;包括:功能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信息资源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应用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建成满足教学科研基本需求的图书信息网络,建成图书、报刊、博硕论文数据库和现代化的图书管理、检索平台,力争馆藏图书达100万册(含电子图书)以上。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落实在“共享型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上,这是学院建设的特色之一。

(十)合作办学

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领域的联合办学。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办学,联合开发专业、课程、教材;继续开展以职业资格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为主的成人教育;与本科学院开展高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与一批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国内外知名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力争实现与境外合作办学在区域、形式、层次上的新突破。不断探索和扩大学院的合作办学领域。

(十一)文化建设

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德育系统工程,积极开展财贸素养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校园综合治理和文明创建工作,认真进行校园绿化、美化,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继续发扬安财贸精神,不断锻造徽商文化的校园氛围。

四、发展举措

认真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法规,在省教育厅、省供销社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和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级办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战略;围绕示范院校建设,积极建设现代应用型大学。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院办学水平

充分利用安徽财贸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资源平台,通过与辉隆集团、双赢集团、海尔合肥分公司、美的合肥分公司、同庆楼集团、合力叉车等一批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积极创新并切实落实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办学体制机制,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学院吸纳举办者和社会各界资源支持的吸引力,努力提高学院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改善教学、实训条件。以打造高水平“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在行业、地区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由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讲授实践技能课程的机制。

(二)推进教学改革,实践工学交替和产学结合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标准,建立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动态机制,大力发展面向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校企共同研讨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过程和企业实际,确立相对稳定的工学交替课程或实践内容。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实现对接。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通过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多种方式实现工学交替,将专业知识渗透到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

(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彰显办学特色

围绕重点建设专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突出高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改革教师评聘机制和考核标准,研究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进一步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进行整合,以职业能力和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核心课程群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形成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

按照“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生产化”的思路,校企共同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保障学生能顶岗操作和有真实场景的实训环节。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对实训基地的特殊要求,学院本着分步实施、重在使用的原则,不断添置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和基地建设,让工厂进校园;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在校外有选择地建立实验实训精品基地,让学校进工厂。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引领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打造专业特色,学院拟在每个专业分期分批遴选3-5名核心课程首席教师。

(五)发挥职教资源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与行业企业和部分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共同组建安徽财贸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建成学院综合性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使年受训人员超过6000人次。把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建设成为合肥地区影响最大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并辐射至周边区域。同时,依托供销社设立职业培训中心,积极为合肥市及周边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等科技服务。充分利用职教集团平台,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带动一批高职院校及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六)打造共享型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完善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在多年积累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先进、高速、安全、便捷的校园信息网络基础平台。加大软件平台、网络课件、自学软件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建立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相关涵盖专业为支撑,满足课程开发、教师备课、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与虚拟训练、各类考试管理等需要,集专业教学目标、精品课程、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和学习评价等为一体的共享型专业资源库,打造功能强大的共享型教学资源服务平台。稳步推进校园网基础设施的升级与扩容,不断完善教学资源管理软件系统建设、虚拟实训公共平台建设和专业资源库建设。每个重点建设专业均建立5-8门网络课程,每门课程均有与课程相配套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网络课件,核心课程建立相关的素材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效果、促进科研教研、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七)加强学生财贸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培养“能财会贸、财贸双全”职业特质

以“爱心、诚信、责任”为核心,以“徽商”文化为基础,以“财贸职业岗位技能”为依托,以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职业人”为根本目标,坚持广泛深入开展“五阶段·五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财贸职业使命、规划职业生涯、养成职业品格、提高文化底蕴、传承徽商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实施质量系统工程。在管理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制定质量标准、严格质量考核、完善质量监督,严格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的要求,高标准对照,切实提高各方面的质量水平。

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把“双证”制摆上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程,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努力新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确保有职业技能鉴定专业的学生,80%以上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八)加强党建工作,营造和谐学院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形势政策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建设一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通过深入细致、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构建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要切实关心教职员工的利益,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待遇;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构建优质高效、保障有力的后勤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的领导,支持教代会、工会在参与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进一步做好学院的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健全维护学院稳定的综合防控体系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努力把促进学院发展与促进师生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院发展与师生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努力建设更加开放、健康、文明、有序的和谐学院,建设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

(九)坚持教学研究与成果奖励制度

继续坚持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制度,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针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紧密结合学院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具体实际,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立项研究。吸收国内外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针对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研究,为各项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力争推出一批水平较高的实质性成果,以科学研究指导改革实践,以研究成果推进教育教学创新,促进我院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继续坚持两年一次的院级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制度。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十二五”期间,拟评选奖励院级教学成果40项左右,力争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5项,并争取在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奖上有所突破。

(十)多方联络,努力扩大合作办学的领域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校,积极开展国际、柜内校际联系和学术交流,开展高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发挥安徽财贸职教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办学网络,提高规模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和教育功能的增强。

积极加强与南财大、安财大等本科院校的合作;积极拓展与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培训中心开展的系统内跨地区的合作办学;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的路子。

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建立“共同培养人才、共谋经营发展、共创校企文化、共建培训基地”的紧密联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十一)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根据上述规划,到2015年,学院新校园三期工程投资需新增7000万元左右,设备投资需3000万元左右,示范院校建设500万元。合计需1.5亿元以上。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版权所有